14. 藝術的科學

文章作者:vincent
發表時間:2008/08/31 16:59:18
文章分類:緣起不滅

  蘇老師剛開始玩竹篙頭,前兩三年常釣得有點莫名其妙,漸入佳境之後,很高興地說:「釣竹篙頭是一種藝術。」
  我同意這個說法。每次去釣竹篙頭,似乎都是在進行某種創作,已經有點釣禪的味道;先前大概還在不見魚就釣的第一境,後來慢慢進入不見魚就不釣的第二境,甚至在垂釣時有些言行舉止都開始帶著儀式化性質了。第一境和第二境雖然結果差不多,不見魚就釣不見得釣不到,見了魚才釣也不見得釣得到,但二者的感受與心路歷程都不一樣。

  王老闆的想法又大不相同,他認為釣況好不好只有一個原因:魚吃不吃餌。除了釣組的基本設計和我們一樣之外,王老闆的釣法是以不變應萬變;這是有緣故的。以前,每次他找我一起出釣,王太太都不太高興,釣魚既花時間又花汽油錢,正經事不做,跑去野溪跟魚兒鬼混;如林桑在北濱某港口的防波堤所見,水泥牆上漆寫的幾個醒目的斗大紅字:「釣魚誤前途」。

  但兩三年前,王老闆不知用什麼迷湯把他太座給灌昏,從此夫婦倆釣魚同進退,置親密的革命老戰友們不理且不說他,更有甚者,王太太還贏得「竹篙頭皇后」的雅號。王老闆曾得意地跟我炫耀:「以前要去釣魚,加油只敢加個一兩百元,現在啊,老婆都在旁邊說,要加就加滿啦!」聽了這話真想給他一拳。

  蘇老師雖是釣魚高手,卻苦於找不到理想的餌料配方來泡製迷湯,始終無法把他家太座灌昏,夫妻不能同樂是他心頭的一個癢;痛可忍,癢不可忍,因此王老闆成了蘇老師心目中的偶像。

  可是,王太太只喜歡一個釣點;坪林的虎寮潭上游再進去,將到粗石斛之前有家兼營民宿與營地的餐廰,再往上游兩百公尺,溪床是狗齒地形,其中有個大潭,一道岩壁伸入潭中,岩壁盡端就是王老闆夫婦專用的釣座。天理一向昭彰,有得就有失;只要是去坪林,王太太就愛釣那裡,王老闆只能唯命是從。賺得偶像之虛名,卻失了四處亂玩之實樂;這是事實,不是吃醋或幸災樂禍之說。也因為他都在同一釣點玩,別的釣法可能就生疏了。

  不同的釣點有不同的釣法,想來很理所當然,應不須科學方面的解釋。話說回來,不同的釣點也可用相同的釣法;或即使是同一釣點,用不同的釣法也可能有不同的結果。這麼一來,有科學的解釋為依據應該比較不會茫茫然。可能是因為性情使然,我和龍哥傾向贊同後者,蘇老師和王老板則較喜歡前者。然而,多次實戰下來的統計結果,這兩派的成績都差不多。

  有些科學很藝術,以氣象預報為例,隨著科技發展越來越精密快速,預報也越來越準確,可是,沒有哪個氣象專家敢斷定某個颱風必然走經什麼路徑,這個部分,就屬於藝術的領域了。有些藝術很科學,以音樂為例,所有的聲音都是物理現象,節拍、節奏、音長等等,都是數學的,但音樂所要表現的、追求的,卻不是科學上的事物。有些玩藝術的朋友認為,感覺才是最重要的,但他們卻忽略藝術同時也要求精確的傳達;有些鑽研理工的朋友,並不在乎他們的世界是多麼須要創意與美感。

  說來也很好笑,我們這兩派既非釣專家也非釣學者,完全依自己性情發展而走向兩端,迷迷糊糊如此這般釣過來,兩個端點卻似乎漸漸合攏了;佛說,法有八萬六千門,也許垂釣正是其中一門。這兩派釣法只有在細節上有些小差異,大原則完全相同;但魔鬼往往躲藏在毫芒細節中,藝術的科學也都是經由這些小差異放大它的影響。

推薦到:
  • email
  • Add to favorites
  • RSS
  • Facebook
  • Plur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 Bookmarks
  • MySpace
  • del.icio.us
  • StumbleUpon

|

回應此篇文章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