荒謬的私校退場"機制"

文章作者:舒一
發表時間:2013/09/30 07:04:23
文章分類:教育怪譚

狼來久了,終究是會真的來的!私校退場(就是關門啦)喊了夠多的時日,終於必須面對,再也不能裝作若無其事了。就今年,教育部公布了二十九所私校「達到」退場輔導的標準,最快明年六月,台南市一所私立高中送走廿三名畢業生,就馬上退場了。問題是,怎麼退呢?

這是個大哉問的問題,不知道手上握有全國鉅細靡遺的資料的教育部那些諸公們,算清楚了沒?到底有多少所私立學校必須收攤關門?該不會又是一筆模糊帳,跟當初廣設大學一樣,須求量多少?不知道!反正有人喊出一縣一大學,那就一縣一大學好了!現在要退了,退多少呢?一樣是霧煞煞,有大學者鐵口直斷說一半,部分中小型學者沒那麼鐵嘴,說三成。那到底要多少呢?笨啊,退得差不多的時候不就知道了嗎?現在瞎操什麼鳥心呢!

除了退多少,怎麼退是更嚴重的問題。根據私立學校法(簡稱私校法),出資興辦學校並不是開店,自不能以營利為目的。從這個標準看過去,大財團早期為了好名聲撥錢設校,本來就看不上那一點「蠅頭小利」。問題是當財團經營不善,各分支機構倒的倒、散的散,只剩下學校這片店面時,學校員工就慘啦,因為「企業經營理念」就要滲入校園啦!這是題外話,但也沒那麼題外,看看國內的私校,有哪幾所不是開店做生意的?既然是開店做生意,生意做不下去時,誰不想盡可能的把本錢撈回來呢!

但這個想法是跟私校法完完全全的背道而馳的!為了鼓勵興學,私校擁有的校地是享有大優待的,什麼哩哩喀喀的鳥稅都是豁免的,這就是為什麼私校法規定設校只許公益用途,還是有那麼多人願意,而且真的「出資為善」的關鍵所在了。現在好了,「出資為善」已經為不下去了,而且是一大票共同的為不下去。我們看到的,是身為主管機關的教育部完全慌了手腳,急得到處找開葯單;因為急,找到的開葯的是人是鬼也來不及去分辨,開出的葯究竟是葯到病除還命除也沒辦法弄清楚。反正有開也有葯就夠了,外面已經看到我們正在努力的解決問題就得啦;至於問題是誰搞出來的,那就不必多去問啦!

於是在各種葯方中,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偉大的創舉,「校地回饋機制」。那是一個官學兩棲的大人物講提出來的,該大人物認為「廣設大學高中所造成的後遺症,在法律上已無解,已是政治問題,應務實面對」,所以他閣下認定「私校關閉、校地充公,要私校再拿一大筆錢來資遣教職員工,都是不可能的事,法律也無解」,因此「校地回饋機制」是唯一可能的解決方式。也就是讓原來僅限於公益用途的校地可以轉成商業用地,私校退場時可以領回六到八成不等的校地,以便解決那些「無解」的問題,這樣就可以提高私校退場的意願。

這個意見太強了,前所未見,曠世無雙的荒謬!私校會垮,最重大的原因,是學校地處偏僻,位在沒人踏腳到的鳥地方,鬼才去唸;也因為只有鬼去唸,他才不得不關門。這種本來就沒人去的鳥地方轉成什麼商業用地?對教職員工的資遣有什麼鳥幫助?何況,就算真要用校地來資遣教職員工,為什麼不讓校地依法直接充公,再交由政府或政府指定的委員會來辦理?你要保障那些教職員工,這才是真正可行的辦法吧。讓錢透過那些開店者再給教職員工,我一想到就心裡寒毛直豎,手腳抖個不停。

再談到退場意願的問題,「校地回饋機制」真的實施了,誰會願意退場呢?那是連膝蓋都用不著就可以想出來的,就是那些位在精華地段,招生根本不成問題的學校。所謂人無橫財不富,鳥無橫食不肥,學校再會收學費,賺錢的速度也比不過把校地拿去蓋房子,特別是商業區的房子,那可是數十百倍的利潤啊!於是乎,這個「校地回饋機制」一實施,結果就是偏遠地區因招不到學生而該退的學校努力硬撐,不怕沒學生的市中心學校爭先恐後的退,這是多麼「務實面對」的解決方案啊!

可笑是教育部一副小媳婦的模樣,放著私校法不去執行,反而到處去尋求幫助解套的方案。平時私校怎麼苛待教職員工,都是閉著眼睛看不到,摀住耳朵聽不見,只是喊的震天響--私校再怎麼經營不善,也不可以削減教職員工的薪水。真實的情況是,他們哪裡去削減,根本就不發薪,也沒看到教育部能奈他何--除了大聲宣示之外。但,大聲宣示保障得了誰?這倒要請教育部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們給個提示才好。

私校法是民國六十三年制訂通過的,制訂時,之前已經存在的學校一定出過意見,之後才出現的學校則必須「遵循古法」才能設立。有著這麼確定的先決條件在,我們真的不能理解,為什麼私校退場在法律上已經無解?是因為官大學問大嗎?還是教育部確實是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小媳婦,醫學教育受制於現已升格為衛生福利部的衛生署的總量管制,退場機制則要另一個部點頭才行呢?

推薦到:
  • email
  • Add to favorites
  • RSS
  • Facebook
  • Plur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 Bookmarks
  • MySpace
  • del.icio.us
  • StumbleUpon

|

回應此篇文章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