笨蛋的台語怎麼講?

文章作者:公子小白
發表時間:2012/11/20 14:12:09
文章分類:台諺傳說

  似乎在一夜之間,「bumbler」這字眼就像掃把星一般,照亮了整個台灣,到處都有人在討論它究竟是笨蛋、笨拙或是蠢蛋、驢蛋,連超高層、極高層都驚動了。讓我想起不久前喧嚷一陣的有關「小巨蛋」的台語怎麼講的往事,我一向腳手慢、反應遲緩,當時沒湊上熱鬧,這回有警覺了,趁風潮剛起,也來趕一趕流行。

  「bumbler」的中文該怎麼譯才對路,洋文我是大外行,不可能有意見,就以報紙上看到的「笨蛋」為標準答案吧。但是,在電視新聞上看到有人說「笨蛋」就是台語的「憨慢」,我個人認為,那不是很適切的說法。  

  台灣人對可以做為食物的東西都非常尊重,除了壞蛋之外,所有的蛋都是好東西,幾乎每一種蛋都能下肚,所以台語從不用「蛋」字來損人或貶人,台語沒有笨蛋、蠢蛋、驢蛋之類的字眼,那「笨蛋」用台語該怎麼講?

  形容一個人的呆,台語的發音略似「gon」,gon有兩種意思,一是指智商方面的不足,有句台諺說「人gon看面就知」,這是以貌取人,準確度不高,有的人長得漂亮,從外表看不到他腦袋裡只裝著豆腐渣。第二種個意思比較抽象,不會為自己打算的人,通常也被說是gon,有些人為了公益而搞得傾家盪產,另有些人不懂得貪污的高深奧妙卻愛幹貪污的勾當,或是痴心的男女為了情而想不開,都可形容為gon。

  憨的台語音略似「gam」,和gon有所不同,「憨」通常不是智商方面的問題,而是行為、心態方面如「蠻幹、毫無變通、頑固不冥、不識時務」等等的特質。像「憨面」這個詞,並不是說一個人臉蛋長得呆呆的,而是說他不會察顏觀色、判斷形勢,近三、四十年來已經被新的詞「白目」代之。

  國語的笨蛋翻譯為台語,「憨薯」(音為gam幾)應是最理想的。「憨薯」是沒長好的番薯,它長到一定程度就不會再長大,更不可能成熟,外表也許長得很像回事,可是裡頭卻完全死硬纖維化,連田鼠都不吃,拿來當綠肥堆了許久也不爛,幾乎成為化石了。

  有些種在田裡或院子裡如絲瓜、柑桔之類的植物,結的果也會有類似「憨薯」的現象,老一輩的人會說:「那條菜瓜(或瓠仔)gon去丫(呆掉了)…」。某些品種的花,開花時機不對、天候條件有變化或是有什麼病變,出了花苞之後,好久都不見開展,然後就漸漸枯萎了,這也都用「彼蕊花gon 去丫」來描述。

  「gon」和「gam」的不同,有一個很好的例子:「憨薯(gam幾)」會做出橫柴拱入灶的事,進不去他也要硬搞;「gon」呆不會這麼做,他只是搞不清楚為什麼橫柴拱不入灶,但橫柴進不去就算了,他不會蠻幹,不會因此把灶口拆了。

  台語的「憨慢」(正字可能是頇慢)和「低路」一樣,用在比較傾向技術面的拙鈍,不是笨。有些聰明如哈佛法學博士之流,講話顛三倒四,三講四不對,做事沒頭沒腦,忽東忽西,你說他笨,他怎麼可能唸到哈佛?在「憨慢」和「低路」的背後,或許藏著極端自私的企圖,就像我家新雇用的印傭,日常工作笨手笨腳、能混則混,照顧老人家又粗手粗腳、漫不經心,一件簡單的事交代了八十七遍她還會忘,可是做她自己的事卻一絲不苟,認真仔細,吃起東西挑精撿肥,眼光銳利;她很聰明,一點都不笨。

  又,小巨蛋的台語其實很好講,只要想想鋸子的「鋸」,還有皮蛋的「蛋」,這兩個字用台語怎麼唸,照著唸就對了。高雄市陳菊市長老是要把「巨蛋」說為「大粒卵」,應是個人的習慣說法,或者,陳菊市長忘了,多數漢文字都能以台語發音。

 

推薦到:
  • email
  • Add to favorites
  • RSS
  • Facebook
  • Plur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 Bookmarks
  • MySpace
  • del.icio.us
  • StumbleUpon

|

回應此篇文章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