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2).釣遊的本質

文章作者:竹篙頭
發表時間:2008/08/28 22:29:33
文章分類:戀戀竹篙頭

  我不是喜歡站在雲端的人,那種「不畏浮雲遮望眼,只因身在最高層」的氣魄我敬佩,卻一點也不喜歡,一點也不想學。天生的賤人吧!我可以由衷的欣賞別人的美好,卻無法面對他人的稱讚,那會讓我非常尷尬,不知如何是好。教我把車開到四面八方即將一片水茫茫的地方,等真的一片大水汪洋,這種事我做不來,所以對那位汪洋中的高人,我心悅誠服的送上佩服書!

  往平台本來有一條產業小路,當時石門水庫的集水區,有點像現在的坪林,不管再大的出水,都是清澈的。即使榮華大壩在興建的時候,流下來的水也只是乳白色,沒有現在夾帶大量泥沙,類似土石流的可怕景象。小路兩旁種著整齊的兩排還沒長得很高的樹,樹葉有點細,有點稀疏,像是松樹。萬一真的碰到危險,抱著那些樹,或者攀緣著那些樹幹,雖然屁滾尿流,逃回來是沒問題的。

  但他為什麼這麼樣玩?這個問題到現在我也沒想通過,老實說,也早已不再去想。但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大,我不是想他的,我想我的:釣魚除了釣到魚以外,是否還有些什麼其他的東西在?每到黃昏,阿姆坪背後山坡上的老樹烏鴉就啊啊啊的亂叫。因為工作的關係,總可以在非假日出門釣魚,石門水庫的湖光山色,在倒影中,在浮標稍遠處的水裡。我原以為只要浮標下了水,我的注意力就百分之百完全集中在他上面,結果並不是,我會看到更遠一些的水中。

  這真是神奇的經驗,我逐漸從大惑中抽離出來。我迷戀釣魚,不純粹是為了大咬、爆網的快感;一開始,釣魚這碼子事從五姨丈用布線玩大肚魚開始,就純粹只是個遊戲而已。有一段時間,我應該是迷離了,迷在搏魚的鬥勝之中,離開了釣魚的真諦。

  這幾年來,同樣是溪釣,很明顯的,我喜歡坪林、雙溪,不喜歡新店、深坑;後者騎機車可到,用不了多少時間;前者要開很長一段路的車,尤其是在北宜高速公路還沒通車的年代。事實上不管在哪裡釣,結果都是一樣的,不管釣多釣少,一律在收竿的時候放回去。總體而言,可以說是跑到溪邊去餵魚,那為什麼非要大老遠的跑這一趟不可呢?

  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只屬於自己的原始保留地,連最親密的另一半也不會向他(或她)開放。我的這一塊其實很簡單,就是找到一塊清靜安穩、風光秀麗的有山有水最好也有魚的地方,讓我可以遠離工作的煩憂、家庭的困擾;完整的一天是最好,就是只有半天也行。在面貌原始,沒有人為破壞的自然環境中,我可以尋得生之趣,擺脫來自人世的各種壓力,因而達到「充電」的效果。

  從開始在北部地區作釣到現在,差不多二十年了,走過的釣點不少,北起萬里的瑪束溪,東到宜蘭的武荖坑溪,南到苗栗銅鑼溪的最上游,都曾經有過我的身影。為了釣魚,可以一大早天還沒亮的時候,就開著車子,沿台三線走將近一百公里的路程,到內灣山中的小溪找釣點;到黃昏,原路奔波回台北。一整天下來,累到扒、累到掛,但也累到爽。當時孤家寡人一個,一口飽就一家飽;瘋狂是釣者最適切的形容!

  不管到任何的釣點,我從很久以前就這樣了,我不願意留下任何垃圾污染;即使是在先前有抽煙的時期,都會準備煙蒂的收集盒,收竿回家時,連煙蒂也一起帶走,真正做到除了腳印,不留下任何的東西。做這個動作的同時,也會不由自主的比較釣場之間的優劣,水夠不夠清澈是第一,山色夠不夠美麗是第二,釣點環境清不清幽是第三。有了這三點做判斷標準,慢慢的累積,釣點自自然然的就有了等級的分別。一級釣場釣不到魚人也清爽,二級釣場要釣得到足夠數量的魚才會快樂,等而下之的環境既不優美、溪水又不夠清澈的地方,不論大咬的傳聞多麼的言之鑿鑿,我是老僧入定,不動凡心啦!

推薦到:
  • email
  • Add to favorites
  • RSS
  • Facebook
  • Plur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 Bookmarks
  • MySpace
  • del.icio.us
  • StumbleUpon

|

回應此篇文章

*